[典源] 《左傳·襄公十三年》:“晉國之民,是以大和。”“君子曰:‘讓,禮之主也……晉國以平,數(shù)世賴之。”
[典義] 大和,太和。中國哲學(xué)術(shù)語。“太”本作“大”,原出《易·乾·象辭》:“保合大和,乃利貞”。“晉民大和”是由范宣子讓,其下皆讓而演繹成風(fēng)的。這種風(fēng),為“晉國以平,數(shù)世賴之”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?。鄣鋵?shí)] 公元前560年夏天,晉悼公在緜上假打獵以訓(xùn)練軍隊(duì)。任命士匄將中軍,士匄辭謝說:“荀偃比我強(qiáng)。他是荀罃?shù)膬鹤?,受其父薰染,德才兼?zhèn)?,讓他將中軍,我作為輔佐。”士匄這樣一讓,下面的跟著皆讓。悼公命韓宣子將上軍,宣子讓給了趙孟,他甘愿作趙孟的輔佐。魏絳原為中軍司馬,立有赫赫大功,悼公讓他將下軍,他愿作欒黡的副手,讓欒黡做下軍將。謙讓是禮,謙讓是德,晉國百姓受此感染是以大和,即頗為和諧,諸侯也因此和睦。君子評(píng)論說:“謙讓是禮的主體。士匄謙讓,其下皆謙讓。欒黡即使專橫,他也不敢違背。晉國因此大和,幾代受益。”
| 万山特区| 内丘县| 罗田县| 资兴市| 岚皋县| 斗六市| 寿宁县| 哈巴河县| 汶川县| 牙克石市| 武安市| 金门县| 永登县| 库车县| 武邑县| 临湘市| 南安市| 台北县| 荔波县| 微山县| 策勒县| 八宿县| 怀来县| 正定县| 长兴县| 汕头市| 山阴县| 尉氏县| 林周县| 白朗县| 兴仁县| 宁南县| 应用必备| 宁河县| 江阴市| 石棉县| 伊通| 砀山县| 吴旗县| 余庆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