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典源] 《東周列國志》四十四回:夫料事能中,智也盡心謀國,忠也;臨難不避,勇也;殺身救國,仁也。
?。鄣淞x] “臨難不避”,就是到了危難之時、急難之處并不逃避,以形容臨危不懼,臨難不怕,勇敢無畏。
[典實] “臨難不避”的故事,發(fā)生在晉文公與鄭大夫叔詹之間。
鄭國背晉親秦,與秦穆公私下結盟,引起晉文公極大不滿。文公發(fā)兵問罪于鄭,鄭伯害怕,派石申父去晉營謁見晉文公。文公對石申父說:“鄭背我附秦,是欺侮我晉國不能獨下鄭國。今見我發(fā)來大兵,急忙派您來求和,莫非是緩兵之計,以等待楚國派兵來救矣?若想要我晉國退兵,必須依我兩件事,方可不動干戈!”石申父說:“請君侯命之!”文公說:“必迎立公子蘭為世子,并且還得把謀臣叔詹交給我,以表鄭伯誠心才可!”
石申父回去后稟報了鄭伯。鄭伯一面派人迎公子蘭回國,封為世子;一面把謀臣叔詹送入晉營。晉文公一見叔詹,大怒,厲聲喝道:“你執(zhí)掌鄭國大權,使其君失禮于賓客,一罪也;受盟而復懷二心,二罪也。”說罷,就命左右速備鼎鑊,將叔詹烹了!叔詹見狀,面不改色,進前一步,拱手對文公說:“臣請君侯把我的話聽完,再烹我也不遲。”文公說:“你有什么話可說?”叔詹回答說:“君侯辱臨鄙邑,臣常對君侯說:‘晉公子賢明,其左右皆卿才,若返國,必得諸侯。’晉在溫地會盟之時,臣又勸吾君:‘要忠心事晉,不要背晉,背晉其罪不赦。’那真是老天爺降禍于鄭,不納臣之言,臣下可有什么辦法?今日君侯委罪于我,賢君明知我為無辜,卻堅不肯遣,臣愿引‘主辱臣死’之義,自請就誅,以救一城之難。夫料事能中,智也;盡心謀國,忠也;臨難不避,勇也;殺身救國,仁也。仁智忠勇俱全,有臣如此,在晉國之法,固宜烹矣!”說罷,叔詹手把鼎耳而哭泣著說:“自今已往,事君者以詹為戒!”文公聽了叔詹這一席耿耿忠心之言,深受感動,立即下令,赦勿殺!進而對叔詹說:“寡人聊以試子,子真烈士也!”后人便依據(jù)這一段歷史故事,引申出“臨難不避”、“臨危不懼”等成語來。
| 新河县| 固阳县| 乌兰浩特市| 长泰县| 敖汉旗| 会泽县| 兖州市| 临城县| 郓城县| 铁岭市| 红原县| 枞阳县| 毕节市| 宜昌市| 玛曲县| 巩义市| 波密县| 侯马市| 峨眉山市| 资源县| 金华市| 安图县| 三门县| 津市市| 娄底市| 汝阳县| 台东县| 沙田区| 安国市| 台湾省| 大同市| 秦安县| 泰顺县| 房山区| 广南县| 灵璧县| 炎陵县| 贡觉县| 石阡县| 喀喇|